剩余股利政策是一种重要的财务管理策略,它涉及到公司如何分配其净利润。在中级会计考试中,这一概念是一个重点内容。以下是剩余股利政策的一些关键点:
剩余股利政策是指公司在有良好的投资机会时,根据目标资本结构,测算出投资所需的权益资本额,先从盈余中留用,然后将剩余的盈余作为股利来分配
剩余股利政策的计算公式为:应分配股利=当年净利-下年追加投资*权益比例
剩余股利政策一般适用于公司初创阶段。在这个阶段,公司可能需要大量的资金来进行扩张和投资,因此会优先满足这些资金需求。如果公司有多个投资项目,其中一个项目的预期报酬率高于投资者要求的报酬率,那么公司会选择将盈余用于投资,而不是分配股利
优点包括:有利于企业目标资本结构的保持;综合资本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化。缺点则是:不利于投资者安排收入与支出;也不利于公司树立良好的形象
与其他股利政策相比,如固定或稳定增长的股利政策、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和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剩余股利政策更加灵活,能够根据公司的实际需要来调整股利分配。而其他股利政策则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公司的灵活性
剩余股利政策的理论依据是MM理论。在完全资本市场中,股份公司的股利政策与公司普通股每股市价无关,公司的股利政策将随公司投资、融资方案制定而制定。而公司投资、融资方案的取舍完全取决于公司将盈利在投资后所能得到的报酬率是否高于投资者自行将盈利进行投资得到的报酬率
了解剩余股利政策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在中级会计考试中的应用,对于准备考试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同时,掌握这一政策的优缺点和与其他股利政策的区别,也有助于考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考试中的相关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