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乐佳会计培训电话 联系我们:13826552124

下载APP

登录

会计证改革

分类:会计基础 丨 发布时间:2022-12-23 08:28:11 丨 作者:学乐佳 丨 浏览量:81

高职会计课程体系改革刍议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高职会计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应取决于高职会计的培养目标。以下是小编收集的模型论文,欢迎阅读查看。

结合学生就业岗位要求,借鉴项目教学法的基本原理,重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以期使高职会计教育真正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项目教学;高职会计;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会计教育已逐步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发展,但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现行的高职会计教育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本科教育的影子。教学中忽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联系,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足,没有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应有的特色。要使高职会计教育向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方向转变,就必须整合会计课程,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后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应立足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就业市场变化,运用项目教学法的基本原理,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的有效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从而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知识技能体系。

一、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高职会计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应取决于高职会计的培养目标。目前高职会计课程设置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与会计理论课相比,会计实践课的比例仍然较低;二是会计培训课程与会计理论课教学脱节;三是会计培训项目单一,会计培训课程教学仍以工业会计为主;四是相关学科教学少甚至空缺。这与会计新兴业务的不断涌现和会计行业提供的服务范围越来越广是不相适应的。因此,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知识性

并且要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按照“知能兼备、德业并举”的会计人才培养要求,应以学生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注重会计实践教学,以“够用”“适用”为原则,逐步构建“课堂理论教学+课堂案例实训+校内岗位实训+校外轮训”的教学体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工作岗位为出发点,以满足社会需求、满足学生不同个体能力为标准,运用项目教学法原则,适当降低理论课的难度和深度,提高会计教学内容的适用性。

二、高职会计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课程体系建设要适应市场需求

从我院历年毕业生就业反馈情况来看,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岗位大多为出纳岗位、会计岗位、纳税申报岗位,只有少部分毕业生从事审计岗位或管理岗位。因此,高职会计专业应打破过去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为主线的学科体系教学模式,根据市场需求重新整合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高职会计专业新课程体系应以知识应用课程为核心,将工作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的学习项目。

(二)应按照项目教学法原则重新整合课程体系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它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实施一项完整的“项目”工作的教学活动。它既是一种课程模式,也是一种教学方法。这里的项目是指为实施一项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培养高素质会计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活动。

在项目教学中,学习的重点是完成项目的学习过程而不是最终的学习结果。在教师的引导下,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探究结果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课程的知识和技能,最终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成果

水果。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到了发现新知识的艰辛和乐趣,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锻炼,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项目教学法中,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简单的知识灌输,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高职会计专业各课程的特点,运用项目教学法对各课程进行重新整合,设置项目模块,创设与实际岗位任务相一致的学习情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其内化为知识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形成了主动学习的氛围,激发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了实践与教学紧密结合。

(三)课程体系应注重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会计专业有自己明确的专业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在构建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结构时,应结合市场需求,重点构建培养学生各项职业能力的课程模块,并对高职学生就业岗位进行分解,形成以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为了更好地组织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按照项目教学法的原则,以项目模块为单位建立课程体系结构。就高职会计专业而言,应设置四个模块:基础模块,重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会计模块,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审计模块,重点培养学生的审计知识和技能;专业发展模块,根据学生兴趣和需求,灵活设置多门选修课,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然后在每个大模块下又分为会计知识课程模块等若干子模块,再细分为会计基础模块、会计业务模块、纳税申报模块、财务管理模块。各子模块中的相关课程应重新整合,划分为各种具体项目,如会计业务模块

按照资金循环的过程,分为融资项目、供应项目、生产项目、成本项目、销售项目、投资项目和利润分配项目。教师根据每个项目组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和掌握知识和技能,实现了会计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有效结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课程体系应以实践技能培养为目标

以往职业院校实训是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教学结束后安排一段时间进行。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过去学过的理论知识大部分都忘记了,需要重新学习,不方便学生掌握整个知识体系,严重影响教学效果。重构后的会计课程项目模块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随时安排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既做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融合,又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会计电算化课程应在理论教学的同时,按理论教学学时数的两倍安排在计算机培训上。所有专业课程学习结束后,应安排会计综合培训,并将培训课程分岗,根据会计工作流程设置岗位,允许学员定期轮岗。在实习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手工会计核算与电算化会计核算并行,实习的结果可以相互验证,使学生了解各种会计核算程序之间的相互联系,将所学的各种会计知识融会贯通。经过不断的会计培训,模拟实际会计工作,使学员真正熟练掌握会计程序。校内培训完成后,还应安排学生在毕业前到企业进行校外轮岗实习,让学生沉浸式地做会计工作,为毕业后更好地胜任会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五)课程体系要与资格证书挂钩

目前,全国各单位都需要高级管理人才,更需要会计岗位的一线应用型人才。各类职业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