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去年准备了四个月,一次性通过中级会计考试,实操成绩87分。
实践可以说是中级会计中难度最大的一门,其章节数比其他两门课程加起来还要多。而且有些章节还比较难学,特别是长期股权投资、所得税、合并财务报表这三座公认的大山,理解起来比较难,所以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实践。
当我准备考试时,我首先复习了练习。当时就觉得自己先解决了,心里会更踏实。而且实践中有些章节与两个学科相关,内容比较基础。学会在前面有一个渐进的效果。
备考时,我和网课一起学习。至于听谁的网课,我觉得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
一开始,我试着听张志峰老师的课。也许我的基础太差了。老师讲得很精彩,但有点深沉。我不太懂,就去听张景福老师的课。老师的讲课很细致,通俗易懂,他也很幽默,让我听讲课时觉得有趣。就这样,我跟着付付老师把实用的内容又学了一遍,好像学到了很多东西,但心里总觉得忐忑,就去做了一套题来测试一下。
结果我发现,我看到问题的第一反应就是背概念。如果我稍微改变一下问题的方式,我是不会做的。感觉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只停留在死记硬背阶段,理解不够透彻,不会运用到问题中去。而且老师对知识点讲解过于细致,主次不分,我在记忆和复习时很难把握重点,不知从何下手。
于是我去听了南文核心800题,觉得南老师把知识点讲解得很透彻,我很容易理解,理解得很深刻。在研究实务时,合并财务报表一直是令我头疼的问题。听了傅先生的讲解,我还是觉得有点迷茫。南老师是从存货内部交易和固定资产内部交易中冲抵的
听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读,我有一种敞开心扉、明明白白的感觉。每次听到南老师讲解高频考点,我都会特意在课本上标注,然后再复习研究一遍。这些考点也是我复习的重点。
听南老师举例的时候,我会先暂停视频,在本子上做,然后再听老师讲解。如果做得不对,我会和南老师对照自己的思路和步骤,及时纠正并总结记录在笔记本上。这样,我对例题和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更强了,进步也更快了。
我把南文800道核心题中的实践部分刷了20天左右,然后做了一套试卷。这时,看到题目,我的第一反应不是背概念,而是先审题意,再根据南老师教的解题思路,一步一步地算出答案。成绩出来后,实际成绩为76分。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学习,我终于松了一口气。
后来连续做了几套卷子,总结发现,很多题目都是南老师强调的那些高频考点考察的。当时我特别觉得南老师把我的考点做得太准了。只要能牢牢掌握这些考点,通过考试基本没问题。
在做题中,我先把南老师提到的例题做了一遍。这些问题既经典又全面。透彻地理解这些例子是很有帮助的。遇到不会或做错的题,我会再去看南老师的讲解,直到基本掌握为止。
我也做了过去五年所有的真题。我在做卷子的时候,会把时间限定为正式考试,这样可以锻炼自己做好题的节奏。做题时发现自己了解不够的地方,就会去看书或上网课再学习一遍,有针对性地加强评分。
这几乎是一开始备考的过程,但考试时要注意:
考试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不要停留在一个问题上
停留时间过长,尤其是前面低分的客观题,容易导致后面高分的大题没时间答。在考试中遇到不会做的题,我会先跳过去,等到后面能做的题全部答完再做,以免因小失大。
尤其是客观题,虽然考察的内容比较基础,但出题者喜欢在题目中设置一些陷阱。因此,在做题时,要注意擦亮眼睛,仔细看清题目的要求,比如选择是正确还是不正确,可能还是不可能,等等。
刚开始做题的时候,为了追求速度踩了好几个陷阱,丢了不少分,感觉特别不合适。后来我把答题节奏练了好几遍,然后在做试卷的时候就不慌了。我在回答问题之前把问题看得很清楚,这样我就不会失去这些不必要的分数。
做选择题时,可以以排除法为主,先排除干扰性答案,如与题干内容无关或对立的选项。这样,虽然看不懂题目,但可以从答案入手,一步步缩小范围,选对的概率会更高。
真假题中的绝对词很可能是错的,概念相对的词很可能是正确的。做下面的大题时,首先要考查题目的要求,然后有针对性地作答,计算步骤要尽可能详细完整,这样才有可能得高分。
考试时不要有空白答案。你回答的时候可以不得分,但是你不回答的时候一定不能得分。尤其是后面的主观题,即使自己不会做,数据无法计算,也要写出与题目相关的内容,如相关词条。只要你能把它们写对,你可能会得到一些分数。
因为中级会计考试是无纸化模式,考前一定要熟悉机考的流程。这样既能提前掌握公式输入法和答题格式,又不影响自己的速度。第一次参加机考模拟时,在有限的时间内没有做完题,因为平时都是用笔和纸做试卷,一下子就改成了机考。
我不习惯。幸运的是,我后来练习了几次,这让我好多了。并没有影响正式考试。
我的分享在这里。看完别忘了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