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Toyy的答案已经到位。金融的魅力在于当你真正了解他的时候。我将讲一个故事并为主题解释这个句子。
我本科就读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专业是金融。
最初选择该校的会计专业,是看中了北京精彩的高考报名制度。我是5月份志愿的,不是平行志愿。作为当时“进宫”的复读考生,我想选择一所相对安全的学校。第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离我家很近,走路不到三公里,这是其他学校无法比拟的优势。至于对会计职业的认知,可以说是一无所有,误打误撞是门外汉。除了我的曾祖父在一家商行做了几天职员外,我与此无关。
和你类似,我从小就不喜欢和钱打交道,真的是“视钱如粪土”。我向往的大学生活是“思想自由、精神独立”的象牙塔,但我去的对外经贸大学有两所,一所是“外国商业大学”,一所是“太阳宫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主流思潮不外乎“出国、考研、找工作”,与我心中的大学氛围大相径庭。
我曾经痛苦不堪,甚至想过退学重考。我选择了文史哲专业,每天过着读书喝茶的日子。大二的时候,我不知所措,对大学很失望。我一个学期没有上任何课程,周游了半个中国。我的目标是“找到生活的方向”。
其实,造成这种痛苦的原因,无非是觉得天天算账,为了一点钱绞尽脑汁,甚至给一些社会责任感不强的企业打工,不值得,无形中做了一些“助纣为虐”的事情。上大学的路不是在新民和明明德吗?难道我的“智力”不应该放在一个喜欢的领域吗?现在想起我当时的观点,实在令人气愤和可笑。
就说天空可怜吧。半年了,让我
我接触到了公益圈的全新世界。我在与很多NGO密切接触时,发现这些行善的人生活在困境中。虽然专业知识不多,但可以看出与机构自身财务管理混乱有关。没有预算制度,甚至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钱,也没有现金流的概念,以至于经常入不敷出。很多问题摆在我面前,我恍然大悟,人生除了要有一颗想做好事的心,还需要有履行这件善事的能力。没有钱你什么都做不了。如果你不担心钱,你必须学会管理它。
一段时间后,我接触到一个深陷财务泥潭的NGO。在建工程严重超支,不知道以后该何去何从。当时,我凭着仅有的财务知识,为他们制定了一套方案,建立了自己的预算体系和会计信息系统。我帮着准备抵押贷款的材料,最后成功地拿到了一大笔钱。从那时起,这个非政府组织就走上了正轨,时至今日依然欣欣向荣。这是我第一次,因为我的金融背景,我很有成就感。
从那时起,我对专业和学校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直到今天。事实上,财务管理、税收筹划、个人投资理财都离不开会计知识。金融是手段和工具,而不是目的。只有当它为你所爱的东西创造价值时,你才会真正爱上它。什么都离不开钱。一点点的金融知识储备,就是一笔让你受益终生的财富。除了仰望星空,还要有脚踏实地的能力。当时我对会计的偏见其实是一种天真的看法。
学习会计后,可以从企业的基层做起,看到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用自己的能力把企业做得更好。你可以做一个NGO,用你的金融知识为社会创造价值。你可以做一个审计,承担起“正义”的使命(虽然这很空洞,但应该是这样的),让错账、假账无处遁形。你可以
搞学术研究,研究如何把一些现在无法量化的重要东西纳入会计报表,研究什么样的会计制度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会计可以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
受试者的梦想是当一名教师。我认为这与会计专业并不矛盾。人们有很多选择。即使真的和会计没有缘分,等到研究生、博士生的时候,再转专业、换跑道也来不及了。但作为一个“过来人”,我还是要胡说八道。
生活中,无外乎“安家”“立命”“悦情”,三者之间并不矛盾,相辅相成。个人以“经、管、法”悠然而居,为“文史哲”而活,以“烟酒茶”而乐。我从不觉得这三者之间有任何矛盾。人不可能一辈子活在理想中。他们必须有一个专业让你“安身立命”,才能为自己赢得“生存”的空间。正如青大校长沈军山先生所说,有些东西像汽油,让你学乐佳,有些东西像机油,让你跑得顺风顺水。我想,另外,这个道理也可以举一反三得出。
安身立命或许不易,但立身必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最后用苏东坡的一首诗作为主题。
“庐山烟雨浙江潮,无事不恨千万。无事时庐山烟雨浙江。”
希望有一天,受试者“来时无事”,看到的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愿你们,不忘初心,奋勇前进。
谢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