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莲老师为您解答: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领域和环节。财务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财务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然而,一些企业的财务管理却不尽如人意。这些企业在财务管理上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把财务管理简单化,好像财务管理只是财务部门的事,忽视了其整体管理职能;二是财政部门完全听命于“老板”,忽视了财政管理本身的规律性和相对独立性。论述了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投资管理、资金管理、财务监督管理、利润分配管理等问题。一、现代企业制度与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15-16世纪,地中海沿岸城市商业迅速发展,早期股份公司的出现要求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的一种组织形式而诞生。但是,这一时期的财务管理只是企业管理的附属部分,没有自己独立的职能,缺乏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因此,这只能是财务管理的树荫萌芽期。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完成,随着股份公司的不断扩大和逐步完善,为适应企业如何筹集资本、发行股票、分配利润的需要,专业财务管理应运而生。我国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发展应该说走过弯路,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并不以追求企业效益为目的,收入分配是按劳分配口号下的平均主义。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科学的企业管理(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受到重视。目前,国有企业正在加快企业改制。单一国有企业向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混合经济形态发展国有企业和职工的持股,使二者真正成为命运共同体。转换经营机制后,国有企业将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和公司治理主体。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企业改革对财务管理提出了更迫切、更高的要求。第二,当好参谋,做好投资决策,是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工作。人们很容易忽视决策是有成本的。比如,一个正确的决策,为企业带来100万元的利润。失去机会而未及时决策的,决策费用100万元;如果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非但没有赚到100万元,反而损失了100万元,那么这个错误决定的成本就是200万元。因此,决策也必须讲成本控制。投资决策是企业所有决策中最关键、最重要的决策,所以我们常说投资决策失误是企业最大的失误,一个重要的投资决策失误往往会使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因此,财务管理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职能就是为企业做好投资决策的顾问。投资是指为了期望在未来获得收益而将金融资源投入到某一对象中的经济行为。投资的类型很多:从投资回收的时间划分来看,有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从投资方向看,有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基于投资对企业未来的影响,可分为战略投资和战术投资,以及启动投资和跟投投资;确定性投资与风险投资;相关投资和非相关投资等等。这些分类是从逻辑划分的二分法中划分出来的。每一项投资本身都有很多类型的性质和特征,比如一项长期投资本身,既可能是战略投资,也可能是风险投资。因此,我们在考虑投资时,一定要把好以下“四关”。一是关好经济行为关。必须明确投资是一种经济行为,必须从经济规律中寻找依据,才能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笔者调查了多个不少国有企业在投资决策中出现失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从经济规律本身出发进行决策,而是从“政治”和“人际关系”的因素出发贸然进行投资决策。比如,某国企董事会听命于上级一把手的“暗示”,向上级老一把手儿子的一家公司投资300万元。结果“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另一个例子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国有企业的总经理。为了回报家乡,他强行主张投资500万元在家乡办厂,但家乡并不具备办厂的条件。结果工厂成功了,却年年亏损,成了这家企业的“沉重负担”。甚至有国企负责人将国有资产随意投资给自己的亲友和身边人。严格来说,这已经是一种腐败行为,是一种犯罪。这类投资方式约占调查中投资决策失误的40%,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另一种投资决策失误是投资决策者素质差,官僚主义、独断专行,不懂经济规律。这种投资方式约占调查中投资决策失误的50%。二是要做好调查研究,严格按照国际惯例,按法治思维办事。投资决策是一个过程。在进行投资决策之前,一定要进行深入的调研和可行性分析,否则不能轻易投资。特别是对外投资,即企业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等形式,或者以股票、有价证券等有价证券形式向其他单位投资,必须按照国际惯例行事,并有投资者资信、财力等诸多方面的可靠证明。合同要严格把关,符合相关法定程序,切不可留下隐患。三要把好投资管理程序,做到投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不同类型的投资各有特点,因此有不同的管理程序,需要经过不同的部门审批。比如,有的投资可以由总经理亲自决策,有的投资需要董事会批准,有的投资需要报上级部门审批。四、控制好成本风险和收益是相关的。投资的目的是有效益、赚钱,必须实施投资成本控制;要有风险意识,尽力规避风险;投资要有利可图,及时收回,确保投资成功。3.管好资金,确保企业资金流通和安全。目前,不少企业在资金管理上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资金入不敷出,存在资金缺口;二是资金被挪用、挤占;三是头疼的“三角债”。如何解决这三个问题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当然,首先要开源节流;其次,要通过短期筹资和投资来调节资金余缺;三要对资金进行跟踪管理,防止资金被挪用,形成新的“三角债”。四、充分发挥财务监督作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国有企业改制的一个重大课题。企业要想真正成为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主体和责权利明确的法人实体,就必须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建设一支团结、开拓、廉洁的领导班子,是搞好国有企业的关键。为了防止腐败,企业必须加强监督作用。就像交通规则一样,没有红灯的约束,就没有绿灯的自由。在企业约束机制中,充分发挥财务监督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金融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对不按金融制度办事的要敢于反抗,直到向上级反映情况。从根本上说,国有企业财务人员是对国有资产负责,而不是对某个具体的总经理负责。从法治上讲,必须保护财务人员的责任和人身权利。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金融监管的作用。目前,国有企业实行下级财务主管制度是行之有效的。直属企业财务负责人由上一级主管部门和企业直接任命,其组织关系、薪酬福利等均在上一单位,使其行使财务监督职责无后顾之忧。5.新形势下的利润分配管理利润分配是企业公司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投资者的决议,对企业净利润进行分配。利润分配对企业起着杠杆作用,对正确处理企业与各方面的经济关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多年来,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在“按劳分配”的口号下,我国企业利润分配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极大地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这也是许多国有企业长期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一个厂长、总经理的工资收入和一个普通员工相差无几,怎么看都不合理。有的厂长、总经理辛辛苦苦干了几十年,到退休时才发现一无所有,心理不平衡。个别人员铤而走险,知法犯法,贪污受贿,形成所谓“59岁现象”。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一个科技工作者的收入与一个体力劳动者的收入相差无几,这也是一种利润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在利润分配上吃大锅饭是一种落后意识,危害很大。改革开放后,同志们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其实质就是打破利润分配的“平均主义”。同志还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号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进一步改革利润分配奠定了理论基础。当前,科技工作者可以用科技分享红利,企业经营者实行年薪制,可以说是新形势下利润分配的必然结果。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参与将成为企业的主要利润分配形式。员工持股和经营者持股会使企业和员工成为利益共同体,风险共担,而利润则因持股比例不同而不同。在这种新形势下,企业利润分配如何更加合理,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从而调动各级各类人员的积极性,是财务工作者面临的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