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乐佳会计培训电话 联系我们:13826552124

下载APP

登录

学会计电算化哪个高职

分类:会计基础 丨 发布时间:2022-12-19 08:38:00 丨 作者:学乐佳 丨 浏览量:89

应该从第二年或第三年开始

哪个高职院校学会计电算化

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与开发已成为现代职业课程研发的方向和重要内容。从课程定位、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考核内容与模式、课程改革与实践效果等方面,分析明确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构建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做”一体化。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强调应用性,突出综合实践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其最大特点是将知、教、行、技相结合。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教轻学、重书本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违背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打破了传统学科体系化的束缚,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和弊端,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能力、个性发展联系起来,通过构建“完整工作过程”而非“完整学科”的学习过程,将“工作过程中的学习”与“课堂中的学习”融为一体,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与开发已成为现代职业课程研发的方向和重要内容。一是课程定位,郑州畜牧工程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河南省特色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实践,探索出了适应市场经济改革需要的“344”人才培养模式,即“三个培养阶段”:第一培养阶段: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第二个培训阶段:取得助理会计师证书

;第三培训阶段:取得会计师资格考试科目资格证书。“四大核心技能”:会计技能、成本核算技能、财务管理与审计、税务筹划与报告。“四实环节”:实岗感知环节、单项技能模拟环节、实账实训环节、实账实岗环节。本专业秉承“服务河南农牧业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从广度和深度动态调查会计电算化行业和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了解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岗位,以这些岗位的任务为主线,根据岗位技能要求和职业能力要求,构建基于会计电算化工作流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指导思路是:根据就业中每一项任务的工作过程,分析每一个工作步骤所需的基础知识、必备技能和职业资格标准,对这些学习任务进行归纳整合,按照先简后繁、先易后难的顺序进行排列,构建基于系统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这一专业课程体系既考虑了专业和课程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又涵盖了会计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大纲规定的全部内容。通过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与课堂专业教学相结合,以社会认可、技术含量高的职业资格证书替代学校相应课程的考核,实现职业会计教育与行业标准接轨。作为基于会计电算化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和重要的专业核心学习领域,是学校为践行“344”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开设的核心专业技能课程,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促进职业素质养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一门集会计理论、会计方法和计算机信息技术于一体的跨学科课程,它是继《会计基础》、《办公软件及应用》课程之后开设的。一方面可以检验领学课程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也是后续课程学习《初级会计实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会计数据处理技术》等核心专业技能课程,奠定专业基础。同时,作为会计人员资格准入的必修课程,该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顺利考取初级会计电算化证书,进而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很好地体现了会计电算化专业“专业教育与会计职业资格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特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会计电算化专业岗位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养和工作能力,能够快速适应不同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工作,对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支撑作用。2.课程设计思路与思路基于工作过程,会计电算化课程以会计电算化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电算化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在分析会计电算化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业务能力的基础上,确定了会计电算化学习领域的目标和内容。并遵循认知学习和职业成长规律,将学习领域具体化,以工具应用层次和企业类型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首先按照软件应用层次由易到难,创设四种学习情境--会计电算化单层应用、会计电算化部门应用、会计电算化企业应用、会计电算化小组应用。分别满足具体应用需求、会计核算需求、业务财务一体化需求和集团企业管理需求;然后在每个学习情境中,结合学生就业分布、行业和岗位分布情况,按企业类型创设商业企业会计电算化和农牧企业会计电算化两个学习子情境;每一个学情都以真实完整的任务为驱动,根据会计电算化实际工作流程,以“实岗感悟+实验实践+实账实训+实账实岗”四种实践形式组织实施教学,使学生知识获取的过程始终与真实具体的专业实践相对应,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一致性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学习就是工作,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和要求。3.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关于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为完成真实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中必备的知识、能力和技能,以及职业资格标准、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与推广、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求、课时及后续课程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和排序,科学设计学习任务,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具体来说,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复习检测内容、核心教学内容和自学拓展内容三个部分,并对这些内容进行重构和排序。核心教学内容确定为会计电算化单级应用和部门级应用两种学习情境,共四个子情境。每个分情境根据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设计确定8项工作任务,涵盖了系统管理、总账管理、报表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薪酬管理等系统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根据总账管理系统在管理软件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应用的普及程度和操作的难易程度,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总账日常业务处理,将教学难点确定为总账管理和报表管理。在组织教学内容的整个过程中,让学生在做中掌握操作方法和技巧。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知识需求时,及时引入必要且充分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理论教学,使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机融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四是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变了以往单一,基于教学的课堂教学形式由“坐中学”向“做中学”“例中学”“探究中学”“评中学”转变,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角色扮演、启发性引导、小组讨论、分层引导、模拟仿真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入课堂,灵活运用。电子网络教室、多媒体课件、教学演示视频、课程教辅网站、精品课程网站等多种教学手段和工具,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融合,最大限度地丰富学习资源、时间与空间、方法与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例如,在开展分层导向教学时,充分考虑学习对象知识层次的差异,将知识体系分为强制学习、选择性学习和自主学习三个部分。从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策略的实施、教学任务的分配、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采取分层差异化教学,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再如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针对学生对教师依赖性强,不积极思考,不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导致问题重复性较多,教师指导工作量大,教学效率低的教学情况,设计了实验问题记录与诊断表。通过设计“问题描述”栏目,让学生及时记录问题,规范专业语言表达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问题诊断”栏目的设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沟通交流、团结协作的能力,同时减轻教师工作量,积累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友情提示与建议”专栏的设计,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学习延伸能力;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启发和引导,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积累教学经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学生解决问题时,依次向自己、同学和老师求助。设计了“诊断学”栏目,记录问题解决的真实情况,也是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重要参考。在实际教学中,该方法已成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劳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劳动,积累学习和工作历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五、课程考核的内容与方法《会计电算化》课程属于单一实验课程,课程考核主要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主。改革了以教师为主体、以理论知识为重点、以学习结果为目标的传统评价方式。他评与自评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加大实际操作技能考核比重,强化日常过程考核,坚持知识、能力、素质考核并重。比如,在学生日常过程考核中,放大和拓展了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考核,将纪律性、严肃性、互助性、沟通能力、团队表现等纳入考核标准和范围,结合小组考核、教师考核意见进行综合考核。在考核内容设计上,不仅明确了理论考核30和实践考核70的比例分配,增加了实践考核比例,还将课程质量评价与职业资格证书挂钩,将实践考核分为单项技能考核(实验)、综合技能考核(实践)和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三部分。其中,在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考核中综合考查学生的技能、知识和态度。职业资格考试规定,在课程期间通过初级会计电算化考试的学生,可打折20分计入课程总分,而不参加考试的学生,如果在最后的模拟合格性测试中达到60分以上,也将视为获得证书和相应成绩。这使得整个课程的评价更具职业性和实效性,考核内容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了一个全程开放的考核体系,全面客观地考察和检验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6.课程改革与实践效果基于《会计电算化》课程设计与改革在工作过程中,从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评价等课程基本要素入手,逐步形成并全面构建了一个符号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有效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与做分离、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状。全面推进了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改革与建设,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实践,已基本达到了硬件与软件双强,学生、教师、用人单位三方共赢的局面;校企合作共建的“畜牧学院--百业会计实账会计实验工作室”,为学生在实验实习和实账实训阶段开展“实账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硬件保障和支撑。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宣传报道,不少高校前来参观学习相关做法和经验,普遍给予好评;学生的会计电算化业务能力和素养不断加强和提高。会计电算化证书通过率达到100,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平均通过率达到85,高于河南省、郑州市同期水平;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了实习和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和好评,就业率逐年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与水平也得到了提升,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高职教育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和河南省特色专业建设,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有利于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参考资料”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年11月16日。姜大元: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欧盟亚通项目“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课题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