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乐佳会计培训电话 联系我们:13826552124

下载APP

登录

学会计为什么还要学经济学

分类:会计基础 丨 发布时间:2022-12-13 08:31:05 丨 作者:学乐佳 丨 浏览量:102

从经济学类选择了会计方向的人说这个问题要回答~

第一个问题,我认为作为生产者还是作为消费者,是决定学习是否有趣的关键。当你学经济学的时候,你看到很多现象,把它们总结成经济学原理,然后用原理去解释更多的现象。从曼昆的第一课开始,你就在思考和创造。会计基础之路这么长,半年读完六本CPA的书,还处于死记硬背的入门状态,始终是被动消费。

会计是经济学的语言。单纯的背单词有什么意义?这本小说读起来令人耳目一新。掌握会计语言,不仅能看懂上市公司财报,考虑股票,还能让自己喜欢的业务清晰高效。详见此答案。受访者分享了用会计知识改造NGO的经验,充满正能量。

当知识被使用时,兴趣就产生了。

第二个问题,我一定要四处安利这篇文章和这个专栏!

本文转载

以点带面,我们先设定学习的目标和标准--第一步要学什么才能基本够用?

在我看来,第一步是学会了解账目。这里的理解是指能够清晰准确地理解一般企业财务报表中各科目的意义和勾稽关系,不至于有似是而非的理解;同时,你可以毫不费力地学习财务指标的概念。

定了目标,再来说说方法和路径--完全没有基础的会计怎么学?我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六个步骤:

1.对实务中会计报表、会计分录、会计凭证是什么样子建立直观印象;

2.查找一份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通过咨询、百度等方式找出各科目的显著性,并进一步找出各科目的勾稽关系,进而找出财务报表中出现的主要财务指标的准确概念;

3.明确复式记账在会计核算中的逻辑基础。简言之,就是记住“借”什么,记住“贷”什么,为什么;

4.通读金融智慧,大致了解金融领域的各种“真相”。看不懂的,可以建立一个大概的印象;

5.认真学习一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基础知识》,系统反复;

6.如果此时学有余力,请上CPA教材~

上述顺序与常人有很大不同。为什么?我个人认为,要高效学习陌生领域的知识,必须注意三点:建立直观印象、澄清概念和理解(逻辑/真理)。只要三分缺失,就是穷。直观印象的建立处于前沿,抽象概念能更好地理解。只有澄清了概念,才能更好地理解法律/规则背后的真相。

下面的讨论或示例解释了为什么是上述六个步骤:

答,我还记得上大学的时候,会计老师一上来就给我们讲“借”和“借”,讲怎么做会计分录,但是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记住借和借。教材都是英文的。于是,像我这样的聪明人也陷入了深深的迷茫,有3个:

一、为什么借是“借”,贷是“贷”,为什么收入靠“贷”增加,分红靠“借”入账?这个问题在理解复式记账的逻辑后才明白,再也不用担心不会做会计分录了--有这个问题的同学请参考本题答案:会计分录中的“借”和“借”是怎么理解的?含税和不含税的公式有哪些?为什么含税/1+税率不含税?

II.会计分录最后是什么样子的?直到上节课会计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份完整的报告,我才知道是怎么回事。不过,当我工作之余第一次看上市公司年报时,马上就知道是什么了--可见直观印象有多重要。

三。为什么收入是收入,利润是收入,为什么profi

收益也是利润?我分不清愚蠢和愚蠢的区别。反思被英语术语折磨的经历,我确信像我这样的当地人在接触不熟悉的知识领域时面临语言障碍是一场彻底的灾难。两者应该分开。在解决语言障碍之前,先理解概念和逻辑并不难。

B为什么要看上市公司年报?因为上市公司年报是最规范的,有详细的附注,所以仔细阅读(记得看附注)对于理解科目是非常有用的。如何理解每一个科目?建议是看笔记和百度的组合,用计算器计算数字之间的关系。

(上市公司年报地址:巨潮资讯网-多层次资本市场信息披露平台,搜索上市公司股票代码,打开选定的定期报告页面)

值得批判的是,高校会计教师面临着对“资产”的无知概念:“资产是指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引号内的部分可以在注册会计师教材或企业会计准则中看到。它是非常严谨的,是判断的标准。对于理解“融资租赁”等事项中的资产是什么是有用的;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它太抽象了。因为我们先建立模糊不准确的直观印象,然后再建立严谨的概念,这才是正确的顺序。

C.为什么推荐《理财智慧》一书?因为它真的很好读,概念很清晰--和国内的八股文教材相比,真的是太可爱了。读完这本书,你可以掌握很多精准、简单而不浅薄的理财智慧,知道很多“为什么”。

D.为什么你也推荐八股文那样的《会计基础知识》和高级注册会计师教材《会计》--没有别的,系统的。活生生的例子表明,注册会计师教材《会计》之后,做投行考试、保险就够了;就我所见,因为挺直腰杆,才读完会计的聪明投行,在金融理念和逻辑上足以秒杀很大一部分理财经理。

我个人认为,完成以上六个步骤后,我对金融有了一点了解。

(吐槽:我曾采访过一位做了10年会计的财务经理,但溢价增发时连会计分录都不知道--原因是我只做事务性工作,不关心与业务无关的知识,也没有学习钻研的习惯--民企人才匮乏、很多人努力程度低可见一斑)

重点推荐书目:

《金融智慧:金融智慧》(美国)伯曼、奈特、凯斯著,刘璐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