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账是对外账,是为税务、工商、银行等对外部门制作的。对外记账按会计制度和税法进行,每张凭证真实、合理、合法。对外账怎么做?你在做外部账户时包括哪些技巧?请看下面的详细介绍。
1.相互成本费用:属于成本项目的支出的会计处理转为费用,以达到当期税前扣除的目的,或者属于费用项目的支出的成本已经达到控制税前扣除比例和当期利润的目的。
理由:因为成本是由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和制造费用组成的,而直接人工、制造费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容易混淆,应该是这个操作的漏洞。此外,直接材料中包含的运费和人工搬运容易与管理费用融为一体。
2.费用资本(生产)相互转换:属于费用项目的会计处理转为资产,递延折旧税前扣除;或者将属于资产科目的费用直接确认为费用,在当期税前扣除。
原因:部分资产价值本身包含费用,因此其他费用被整合到资产价值中,反之亦然;此外,资产修复、借贷成本等,印证边界更加人为和虚拟;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确认基础容易虚化。
3.费用项目转换:将有比例限制的税前扣除超出部分转换为限制宽松或不受限制的其他费用项目,以达到全额税前扣除或减免相关税费的目的。
原因:费用确认以发票为依据,发票容易虚化。
4.费用计提/递延/选择性分摊:为控制当期税前利润,计提费用以延缓缴税,或选择递延确认,夸大当期利润用于其他用途(如股权转让价款、当期业绩)。选择性分摊费用:调整各费用支出项目上的分摊比例,控制该项目引起的税费(如调整土地增值税)。
5.成本项目折算:将当期可以结转的项目折算为其他不能结转的项目,或转回。
6.费用垫付、拖延
确认/选择性分配:当期结转成本时,多结转或少结转,下期补足,或选择成本分配方式来实现这两个目的。
原因:成本结转规定模糊。
7.收益提前和延迟确认/选择性分配:当期结转多或少收入,下期补足,或选择收益分配,达到这两个目的。
原因:收入确认规定模糊。
8.收入名称转换:在各收入项目之间调整收入总额,如将主营业务收入转为其他业务收入或营业外收入,以达到控制流转税或突出主营业务业绩的目的。
9.收入负债/支出资产化:将暂时的收入损失作为其他应付款,将暂时的支出损失作为其他应收款,以延缓或不缴纳税款。
10.虚增/减去的收入、成本、费用:人为虚增/减去的收入或成本、费用、错误调整的依据、税期延迟或其他目的。
11.转让定价:人为处理对外交易,压低或抬高价格,以其他费用的形式弥补对方的小金库,达到避税目的。
12.资产,负责名称转换:改变固定资产的资产类别名称,改变其折旧年限,将应收账款与其他应收账款挂钩,将预收账款与其他应付款挂钩,以避税。
13.虚拟交易方式:将不存在的交易合同入账,造成资金外流,增加当期费用,达到减少所得税的目的。
14.费用转收入法:由于收入涉及流转税,在收入确认前直接冲抵对方的费用,以达到控制流转税的目的,如业务折扣成为后续期间较低的售价。
15.重组转让法:利用股权转让、资产转让、债务重组等转移资金或收益,达到避税目的。
16.私人费用公司化:将私人费用折算为公司费用,可以减少个人所得税,增加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费用的用途。例如,个人汽车燃油费、租赁费由公司负责办理。
17.收入/成本/费用转移法:单独合同法,将收入、成本、费用转移给其他公司或子公司,可以达到差别税率处理的目的。比如,将各公司的费用填满报销,小金库补偿,实现各自为政、费用有限。
18.虚增/减流转流程:在流转流程上下功夫,多一个流转流程,多一份收益;不同比例限制的费用可抵扣范围增加,也可以虚构部分费用。
19.利用金融工具:利用股票、期货、外汇等金融工具进行难以控制未来价格的交易;将交易时的价格控制在较低水平,交易后成为金融工具的投资收益,规避部分流转税。
20.集团经营:平衡集团内各公司的费用,达到整体纳税的目的。比如,集团内成立软件公司,工资扣减没有1600元的限制,其他公司人员在该公司,工资在该公司发放,人在其他公司上班。
《会计实训做外账20招》相关文章:
1.会计实务培训做外账20招
会计实务8小贴士
3.会计实务:小企业一般如何做外账和内账?
4.会计编制对外帐目的技巧
5.外账核算与内账核算的区别
6.会计实务课培训内容
7.外账核算实用技巧
8.外部账户会计技巧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