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事业起步低于平均水平的长者,我有必要给大家讲讲一些人生经历。毕竟学霸大神的成功之路是不可复制的,尤其是那些最后带着二维码告诉你如何月入十万的伪“大神”。大部分白日哥潘科轩长大后可能会有些帮助。
个人情况,大专起点,成人本科,从10多年前每月800元工资起步,工作11年。目前正常月薪税前2万,去年奖金4万左右,远远不够,应该温饱有余。
与大专阶段的学生相比,留学生的比例并不低,但混杂的应该算是中等偏上水平。当时学院会计专业三个班约130人,我在应届生推荐表上的成绩排在120名左右。标准的学生都是败类,学习时旷课被算(其实远远超过)通报批评30课时。但纵观现在还在接触的学生,大多平庸,其中不乏当时前10名的优秀毕业生,还在做基础的会计工作,收入和我招聘的出纳差不多,也让人泪目。
首先,我的第一个建议是,只要不走投无路,就业的起点绝不应该是收银员。当年很多同学,很多工作从出纳就是三年五年,三五年是什么概念,干了三年的业务,我已经当上了财务总监。5年后,我已经学乐佳为财务经理(虽然我最初做财务经理的公司不是500强,不是欧美外资,同时他也只是一个区域财务经理,但整个集团有上千人,业务也是五花八门)。他的工作内容从简单的审查到各种中层管理会议,经常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工作中的成就感和以前相比是完全无法比拟的,当然压力也无处不在。但收银员一下手,不主动求变,几乎没有前途。很多人一开始都抱着从基层做起的想法,从收银员学起,一步一个脚印,然而,很少有公司会把收银员当成一个阶梯式的培养角色,更多的公司是希望
出纳员能做好他的工作。一般情况下,学乐佳几乎是不可能的。加薪完全取决于市场行情,出纳往往是财务部工资最低的角色。做几年没有前途的,然后换个工作,看看你和应届生有什么优势。如果你没有出众的办公技能,你就不会有任何优势。如前所述,学院排名前10的学生,第一份工作在一家国企做了5年的出纳。他最终出逃后,只在基层挣扎。他的工作换了一个又一个,职业前景和薪水都没有起色。现在整个人都充满了负能量。另一个案例是我做主管时招聘的一个应届毕业生。2008年,她有一位同学兼闺蜜去了一家国外知名广告公司做收银员,当时公司正在做系统切换,这位应届毕业生的工作就是把账套a的数据输入系统B。就像人类复制一样,工作枯燥乏味,旧制正式夭折不到半年,平行状态结束,她的工作转向简单的会计,两年后,抄凭证分录的小姑娘已经独立核算了集团的新公司、新业务,当年工资从2800涨到6000(13年跳槽时月薪8000,现在在德资公司月薪过万有工作经验,英语水平特8),闺蜜还在广告公司跑。银行开的是发票,干的是和两年前相差不大的事,领的是和两年前相差不大的工资
第二个建议是不要进入国有企业,特别是传统行业的国有企业。大多数国有企业的财务系统实际上是低效的、工作分割的和以知识为基础的,尽管它们可能使用最昂贵和最先进的系统软件。在这个体系中工作,很容易被制度化。如果你不懂制度化,你可以看看肖申克的救赎。当时,作为某一行业的专业院校(该学院甚至不属于教育部),部分专业毕业生是行业巨头竞相争夺的人才,而这个行业又被各大国企、央企把持。学校一直有将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应届生捆绑的传统,会计专业属于被
搭售专业,曾经有央企应届生为了抢热门需求,直接到会计专业宿舍区随机抓搭售人员签约,为了完成搭售任务,完成所需专业应届生的签约,有个小故事。一天下午,会计大三和足球场下两个班约好了,三个班的男生几乎都去了球场。只见一货躲在男生宿舍区的公厕里洗冷水澡,穿着内裤出来时,被前来抓人签合同的国企人员拉进宿舍。因此,国有企业系统的学生非常多。毕业几年后的同学会上,进入国企系统的学生大多失意,工资按社会平均水平步步高升。最重要的是,从他们不严的眼神、陈旧的专业知识和对会计的肤浅理解来看,我认为他们在市场化的职场中几乎失去了竞争力。今天,因为中央的指示和传统国企的现状,隐性利益消失,内部学乐佳机会缺失,很多人的实际收入发生了变化。然而,对于起点低、平庸的大多数人来说,或许这并不一定是一条合适的出路。
第三个建议是改善职业姿势。概括起来,就是早开神眼,而不是全面肤浅,而不是片面深刻。把视野局限在会计上,无异于把自己当成数据传输生产线上的流水线操作员。在掌握规则、无所不知的基础上,职业前景会更加丰富多彩。我想成为管理层的一员,你要当着老板和管理层的面谈,纸上谈兵,而不是像基层会计抄写一样做分录,根据同行业的分析报告,了解内部部门的运行机制,只不过不是专业技术问题,合理的建议一定要提,不合理的操作要拒绝,业务风险要揭示,内控风险要控制,哪些工作需要深入研判。应该做好的不是不能做得更好,而是深化往往会触及企业内部的一些顽疾,甚至与管理层的经营理念格格不入,需要有足够的松劲。在判断和执行的过程中,如果你的判断能力仅仅是对一个业务条目该怎么办,而对会计的理解是一个枯燥的固定模式,那么你只能抱怨
尤其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