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湾,一代进士风流
宋朝时期,经济增长,人民繁荣,文化同步发展。宋徽宗时代前后,曾任阳春知县的邓复在屯门镇桂角山脚下的岑田村,建立了东关县有历史记载的第一所书院--立应书院。清嘉庆朝《新安县志》载:“桂角山在县东南四十里,产桂多。两山秀美如角,有一龙潭山,宋邓甫在此山下建立应书院讲学,今犹存。”这座书院比广州第一座成文书院--玉山书院早了近百年。
深圳古塔
凤凰塔又名文塔,位于深圳市宝安区福永街道办事处凤凰岩岭村村口。塔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991年重修。1984年9月6日被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代有官学和私塾两种学分。宋代官学只有州、县两级。北宋时,东莞已设立官办县学。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揭阳王中奉令,在东城外新建书院,规模更大,堂屋敞开,门墙洞开。青青子豪入书院读书,冬夏诗书,春秋礼乐,平和雅致;当时深圳属于东莞,学生进入东莞县校就读。成绩优异者可升入公立学校;州生成绩优秀者,可升入太学,即中央所办学校;帝国理工学院毕业生有资格做官。
书院多为民办,不少由官员入仕后回乡执掌。他们退出官场,有了一定的地位,没必要再搞农耕、制陶、捕鱼,赢得好名声的最好办法就是兴办书院。一方面在族内培养弟子,为朝廷教育人才。另一方面作为雅集之所。闲暇之余,呼朋引伴,沏茶煮酒,研金石、考据、碑刻,赏碑帖,弹丁彝,写字,唱穷韵诗,畅谈。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
丽影书院的细节早已失传。运行多久了?山形是谁?哪些儒家老师担任过讲师?培养了多少学生?什么是教育制度?什么
什么课程?很难一个接一个地把它弄对。仅金田《邓氏建堂家族四世祖傅燮公传注》留下的一段文字,就大致为我们勾勒出了它的轮廓:“公(邓傅)专为学问,善交智者。被免职后,他在桂角山下建室,创立应书房,建书屋,读书讲学。在理中、国北设立客堂、书场。修桥梁,送膏火,八方博学。音乐培养了英语人才,许多人创造了他们。由此推测书院的结构:有供讲学者使用的书屋,有供学生住宿的客堂,有供膏火使用的学术场,学生来自“四方”。其规模也相当可观。
香港李英书院
朝廷以科举取士,许多有才之士深信读圣贤之书,蟾宫折桂科研,方能一展“治国平天下”之志。但官学的教法中,有讲学而无教士,不自由讲学。学生要想掌握知识,往往事半功倍。另一方面,书院的教学方法,则相反,重视讲学和启发,学生要有老师,互相学习,弥补“有教无类”的损失。丽英书院就肩负起了这样的育人重任。
学生们跨入书院门槛,第一课就是学会耳闻目睹、谨言慎行、立身端正、容颜端正、做人恭敬。在老师的监督下,从细微处着手,朝着诚实、真诚、克己、有礼的方向学习。儒师讲学,弟子持经问学,互学互鉴,研磨切割,浸淫灌溉。读《大学》揭发明德、新民、止至善要领;读《孟子》,辨仁义利的界限;读《中庸》,了解性、道、教的起源之一;读《论语》,将儒学融为一体,才能立根固本。对学生们来说,这是一个光明的日子。
邓甫建书院时,在旁边挖了一口井,供书院师生饮用,名为“桂角泉”。但由于清初迁界,这片区域成了无人区,书院彻底荒废,四周鬼魅、火狐环绕,最后连尺椽瓦片都没有了。清代嘉庆年间的《新安县志》称李营书院“基址犹存”。其实,无论是书院的建筑还是桂角泉,在那里
在田野的浩劫中,他们都已被埋葬在荒草丛中,漆黑沮丧,以至于后来人们寻找他们的遗骸时,有人说东,有人说西,莫衷一是。直到在金田发现“归角泉”残碑,才确定了立应书院的位置。
丽影书院之后,各种书院、精舍、家塾、书店如雨后春笋,在深圳遍地开花。身着衣裳,彬彬其乐融融。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至庆元五年(1199年),东关县进士20人。其中,开庆元年(1259年)进士黄石,沙头东涌(今香港大屿山东涌)人;咸淳十年(1274年)进士曾松祯,罗田(今深圳市宝安区松岗街道罗田社区)人,均属原宝安地区。另外18位进士虽然来自东莞,但无法确认他们是住在今天的东莞还是深圳。
曾松珍(字公聘),祖上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是有名的曾子。唐(大周)武则天圣历年间(698-699年),官拜金紫光禄博士,查太子宾客骑,国子监献酒曾氏后裔迁江西赣州。他的一个儿子曾忠美住在南雄宝昌,被后人奉为广东曾氏始祖。南宋建炎年间(1127年-1130年),南雄曾氏陷入流民人群,南下深圳东山、塘厦(今沙井街道东塘社区)。曾松珍是这个曾氏家族的后人。
如今的沙井新桥
窨井是盐场,大多数人的职业都或多或少与盐有关。有的是盐户,有的是盐商,有的是盐仓看守人,或是运盐的船夫,或是收税的盐官。这里的土地、街道、房屋、人们的衣服、被子,甚至空气,都有一种咸味。曾松珍顶着咸风,寒窗苦读。南宋淳祐九年(1273年),他试进士,咸淳十年(1274年),在王龙泽榜中位列第五进士,授狄公郎、循州龙川县尉。
如今,在新桥村,
现存曾氏宗祠一座,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嘉庆三年(1798年)扩建。五开间三进,分前、中、后三厅,有四廊一牌坊,宽20米,深50米,十分气派。大门两侧高高悬挂着一副对联:“世事向来温柔,古今三家学乐佳”(孔、颜后三家)。牌坊上刻有“大学家风”四个楷书大字,左右檐上刻有“忠”“恕”二字,背面横匾上刻有“片石流”四个字。
(图片来自网络)
读此文,品味广州往事:
鸡年
走进荔湾:百年惊艳欧式建筑
从敦和路到黄埔村,那些恐怖的夜晚
五楼谈古童:广州用火修路?
欢迎赞赏
欢迎关注本号,返回学乐佳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