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乐佳会计培训电话 联系我们:13826552124

下载APP

登录

想学会计看书看不懂

分类:会计基础 丨 发布时间:2022-09-19 10:32:12 丨 作者:学乐佳 丨 浏览量:53

一:会计真的很复杂吗?还是我们没有找到初学者的痛点?

首先,我感觉很多初学者在阅读或听课时感到困惑。究其原因,很多是讲课者或教材没有俯下身子,站在初学者的角度,通俗地讲解一些基础理论。想想新东方的早期,把枯燥的英语学习变成了很多人愿意买单的东西。当然,除了新东方大量像永浩这样的相声演员(其实语言学习这种极其枯燥的培训变得不那么枯燥了),更多的老师是真正接地气的,是真正从客户的角度去讲课。然后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会计教育或者会计培训。当然,大学专业课也不可能变成相声会计。毕竟一大波专家认为是掉价,因为流行的东西是雅俗共享的,央视做不好可能会认为是低级趣味。而专业学习肯定需要从专业语言来分析,我们可以理解。但我不明白的是,各大线上线下培训机构漫山遍野,似乎都很“学术化”。对于非会计专业人员来说,在最初阶段可能只依靠记忆。毕竟,应试教育不会记住考试,也不会再背真题。从考取证书的目的来看,死记硬背是最快达到目的的方法。但事实上,也有个别人偶尔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思考会计背后的逻辑。还是会计处理的原因?会有,但更少,因为拿到证书的人认为如果他们通过了考试,他们就会拿到证书。他们自己也是这么想的,也“言传身教”地告诉后来者:“会计是个东西,背出来就行了,会计从来没有什么道理,因为一切都是规则”。

二:会计不能普及吗?普及是不是掉价了?

上面我说了第一点,会计教学方法,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稍微站在初学者的角度,是不是从初学者能够理解的角度来教学更好呢?有人说,你不知道会计是一个规则

有一点,你会根据会计准则记住更多的会计处理和分录,慢慢就知道了。有这么多原因。大多数人都是背诵,然后自己慢慢理解。个人对这一观点保留自己的看法。那我就把我以前写的文章里的栗子搬过来,作为一种抛砖引玉的方式。当然,通俗化尤其有限,因为通俗化必须使用比喻、修辞等手法,所以与专业术语相比是不合适的。但是,在认识到这一点的基础上,我们不能认为大众化就是不专业,不能认为大众化就是专业水平。我们想让我们的客户(如果是培训机构的话)不仅仅是通过真题的背诵和记忆来过关,而是尽可能地通过做一些有效的、有益的手段来记住并过关。

备注:以下均来自本人之前的原创文章,网上搜到的文章均为本人转载,无网上署名和署名。(原载于会计第一课堂《夏洛特烦恼!都是会计的错!--左岸金戈》)。三次!!!

1:关于会计思维的栗子

夏洛特卖鞋。一双鞋进价55元,销售价35元。顾客来买一双鞋,给了张某100元。夏洛特没有零钱,就给邻居换了100元。事后邻居发现钱是假的,夏洛特给邻居丢了100元。夏洛特总共损失了多少?你损失了多少?

(一)会计思维

会计主体:卖鞋者为会计主体,卖鞋生意损失55-35,假币损失100,总损失120。

会计表述:(损益表)

收入35

成本55

利润-20

营业外开支-假币损失100

利润总额=-120

(二)进入思维

1.采购

借:库存商品55

贷记:现金55

2.销售

借:现金100元

贷款:主营业务收入35

贷:其他应付款项-客户65

结转成本

借款:主营业务成本55

贷:库存商品55

3.给客户找钱

借:其他应付款项-客户65

借:现金35

贷方:其他应付款项-邻居100

4.报答邻居

借入:其他应付款项-邻居100

贷方:现金100

5.假货丢失

借:营业费用100

贷方:现金100

夏洛特亏损=主营业务收入35-主营业务成本55+业务支出(-100)=-120

(三)看这门生意的本质

以客户为主体:

(想想客户从你身上赚了多少钱,客户从你身上赚的就是你损失的。)

相当于55元一双鞋。顾客没给你一分钱,然后拿了55元的鞋子,顺便从你身上拿走了65元钱。客户赚多少是(55+65),那么你说你损失多少(55+65)。

以你为主体:(同上)

客户赚多少是(55+65),那么你说你损失多少(55+65)。

2.关于会计科目的栗子

有趣的问题:三个人去住宿,三人房间一晚300元,三个人每人付了100元,凑够300元给老板,后来,老板说250元就够今天打折了。他拿出50元,让服务员还给他们。服务员偷了20元,然后把剩下的30元分给三人,每人分到10元。就这样,一开始每人交了100元,现在又退了10元。每人只花了90元,三个人每人花了90元,3*90=270元+服务员藏的20元=290元,10元去了哪里?

(一)三人作为会计主体:

1.支付房费:

借:租-300元

贷款:手头现金-300元

2、退还3元房费时:

借:手头现金-30元

贷款:租金-30元

此时借方余额=库存现金30元+租金270元,贷方余额=库存现金300元,贷款持平;而哥们藏着的20元,已经包含在270元里了。

(二)以老板、哥们儿为会计主体:

1.租金收取:

借:手头现金-300元

贷款:租金收入-300元

2.住房费用共退30元

借款:租金收入-30元(50-20)

借款:手头现金-30元

此时借方余额=现金270元,贷方余额=租金收入270元,贷款相等。

我们注意到:现金270元=(老板250元+哥们20元)为什么290元和300元有差别?答案是将3人作为会计科目,哥们的现金20元代替3人的现金30元,计入3人的借方;实际上,这2元要入账(现金250元+20元+30元)。30元的行踪是三人30元+老板250元+哥们20元。

注:以上只是通过栗子分析了解一些关于会计的事情。我只是通过自己的理解来分析这个问题。当然,栗子可能有问题,但和我说的第二个课题是一样的,就是要把教材和会计理论生活化、通俗化、有趣化、易懂化、白话化。找到非会计人员能够接触和理解的要点。

三:会计师真的没有那么多。为什么,那就是法规?

会计是在准则的指导下进行的,但准则的制定也有其自身的逻辑。否则,有专门的机构写一本书,写出《会计准则的内在逻辑》。其实无论在学习还是实践中,对于一些会计处理或者最简单的会计分录,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大多数人都告诉你,这是规矩,有这么多的理由。会计不是一门天然的学科。但事实上,一个是说这话的人也可能自己说

如果你不真正理解会计的内在逻辑,你可能会怕麻烦。现在让我给你举个例子,扔砖头。

板栗:交易性金融资产处置时,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何需要转入投资收益?

在日常会计交流中,当有人问会计分录为什么要这样做?大多数人会给出的答案是:会计准则就是这么说的,或者说账本就是这么做的。但是如何理解会计分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分录背后的逻辑和处理规则。

个人理解:虽然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投资收益是同出一扇门(都是损益科目),而且都是为他人做嫁衣(期末均结转本年利润科目)。然而,他们的性格却大不相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只是账面上的财富(只是账面上的损益),而投资收益是安全的(实体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处置后结转到本年度利润账上,或闪耀千年,或铭记千年。当然,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计量更多是出于资产负债表观的考虑,这种计量也遵循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即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目的(也就是一开始被归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短期利益,所以处置之后,我必须计算自己赚了多少钱。也就是真实收益是多少)为了保证“投资收益”,本科目反映企业在这项投资中实现的真实收益。出售时,需要将以前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的浮云(账面损益)转入“投资收益”科目,使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持有的这项资产的数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