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乐佳会计培训电话 联系我们:13826552124

下载APP

登录

为什么学会计要学中国近代史

分类:会计基础 丨 发布时间:2022-09-14 09:06:30 丨 作者:学乐佳 丨 浏览量:109

有人推荐MPAcc(会计硕士),也有人推荐Master,因为不同的人痛点不一样。我觉得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考哪一个:喜欢哪个专业,哪个专业可以考。

1.你喜欢哪个专业

与其说你喜欢哪个专业,不如说你将来想往什么方向发展。会计专业和硕士的培养方式和就业去向不同。

MPAcc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系统掌握现代会计理论与实务、相关领域知识与技能、会计领导能力的高素质会计人才。主要就业方向有:大型民族企业、外企、银行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

硕士的目标是着力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着力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创新的能力和素质,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主要就业方向为:高校教师、科研机构科研人员。

这两个发展方向哪一个更符合你的预期,你心里已经判断好了吗?

二、能考上哪个专业?

想要上岸考研,两道不可逾越的门槛就是初试和复试。我们分别比较了第一次考试和第二次考试的通过难度。

初始测试

①大师

硕士研究生初试科目有四门:英语1(100分)、政治(100分)、数学3(150分)和一门专业课:管理学或150分(会计、管理、经济综合考试)。

其中,英语1、政治、数学3为全国统考,一门专业课为高校自命题考试;英语或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需要谨慎选择。

②会计专业MPAcc

会计硕士MPAcc初试科目如下:

综合分析:

与硕士相比,MPAcc综合卷中的基础数学和数学(3)并不相同。考试范围仅为高中、初中、小学基础知识,不涉及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

内容;对于数学基础薄弱的考生来说,不考高数真是福音!

英语(2)的难度比英语(1)要小得多,尤其是“阅读理解”的难度。对于思想政治考试,MPAcc放在复试阶段,由高校自行组织考试,硕士生则需要在初试阶段进行全国统考,内容涵盖马援、毛中特、近现代史纲要、思想修养与法律基础、时事政治等。

复检

复试由高校自行组织,两者在复试内容上没有太大区别。考试内容一般为英语口语和听力,专业课。而MPAcc复试需要加政治,但比例很低,很多高校的政治都不计入总分。

从以上初试和复试内容来看,MPAcc考试难度低于硕士。

我们有MPAcc择校评价系统,可以在线进行限时模拟考试,客观题自动批阅,主观题由阅卷老师打分,根据个人考试成绩给出择校建议。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能拿到多少分,或者不知道以目前的成绩适合报考哪所学校,或者对MPAcc还有其他疑问,可以点击下方的MPAcc择校测评系统进行测评:

3.既然MPAcc考试简单,为什么现在有人不推荐参加MPAcc考试?

▲MPACC的管理类联考看似简单,但实际考察方向与硕士考题不同。管理类联考源于GMAT(美国、英国商科和管理类专业采用的考试),主要考查逻辑思维和快速反应做出决策的能力。回望我们寒窗10年,大大小小的考试过后,我们会有足够的时间让大家思考和作答。所以,只要复习对了知识,无论速度快慢,基本都能完成题目。而管理类联考的考试要求考生在考试压力下,在1-2分钟的限定时间内做出正确判断,思维逻辑不能有漏洞。这次考试是对的

要求有逻辑能力、理解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近年来,全日制MPAcc竞争非常激烈,内卷化趋势尤为明显。全国34所自划线院校有30个全日制MPAcc,基本上复试成绩都不低于230分!就算不说自划线院校,大部分连211都不是的会计院校也应该是220分吧!而且,如果想找转学机构,全职基本没有机会!一所双非理工类高校全日制MPAcc的补录比例可达3:1,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

与硕士相比,虽然初试难度较大,但硕士考生规模一直相对稳定且规模较小,不少热门高校的硕士每年也都处于不满和调剂状态。所以,如果考硕的初试能够展开,基本可以被录取。

4.两者之间如何取舍?

大多数选择MPAcc的考生对其初试的难度感兴趣,并希望毕业后找到工作。攻读硕士学位的考生为理论学科基础扎实,毕业后想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人员。

了解了两者的发展方向,对比了报考难度后,再从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判断该考哪一个。事实上,没有必要被MPAcc的竞争吓退。虽然MPAcc现在在名校中竞争激烈,但如果做到了:1。认真备考;2.慎重选择学校。其实落地的可能性也非常大。

5.全国普通高校MPAcc复试分数线是多少?

我们整理了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MPAcc复试分数线汇总信息,均放在下面:

如果你觉得我的回答有帮助,给我点个赞!

学会计为什么要学中国近代史

会计学学士学位,金融学硕士学位。

先说句题外话,男女比例确实严重失衡。..男孩会被宠坏的。

好了,开始了。

如果将来想在金融行业发展,我个人认为会计是必修的基础科目。起初

学习的时候不知道该说什么,尤其是老师讲原理的时候,要花很大的力气才能跟上他的想法。而大三学生在学习相对深奥的专业课时,串起之前的基础,发现可以通过阅读财报,肤浅地了解一家企业的运营情况。

我现在已经工作快四年了,做过审计和咨询,我相信理解原则是我职业生涯的基础。大学专业带给我的不是知识(其实真正能一直记住的东西不多,很多都是工作后用的时候查的),而是三四年后能把握背后逻辑、逐渐消化的思考。因此,即使近年来很多指南在不断变化,但通过阅读指南和应用指南,我也能理解和适应这种变化。

总结:虽然它只是一个工具,但它是极其有用的。你也可以学习CPA课程,但你不会像专业人士那样有足够的时间去理解它们背后的逻辑。

当然,专业也有一定的劣势,那就是不能详细了解任何一个行业的特点,不能广用与专精兼得。比如,你学化学,可能对新材料了解很多,或者对某化工企业的发展前景判断很高,但不能提供这方面的专业帮助,只能从普适的角度来评价一家企业。

总而言之,大学的经历是好的,慢慢学并不难(如果你努力学习的话)。但就实际效用而言,因人而异,这取决于你未来的职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