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乐佳会计培训电话 联系我们:13826552124

下载APP

登录

美国会计学会对成本的定义

分类:会计基础 丨 发布时间:2022-08-03 08:51:24 丨 作者:学乐佳 丨 浏览量:96 一、费用的概念和特点(一)更广义的费用概念IASB将成本要素定义为:“费用是指会计期间经济利益的减少,表现为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但不包括向所有者分配等经济活动导致的所有者权益的减少”,“费用的定义包括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因此是广义的费用概念。(2)狭义费用概念(1)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概念公告第6号将费用定义为:“主体在其持续、主要或核心业务中因交付或生产货物、提供服务或其他活动或由此产生的负债(或两者)而支付或以其他方式消耗的资产”;(2)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将费用定义为:“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我国会计制度规定,费用仅指日常活动或主要业务发生的费用。因此,它属于狭义的成本概念。既然成本是与收益相对应的概念,那么收益与成本的概念必然是一致的,即如果收益是广义的概念,成本也应该是广义的概念;如果说收入是一个狭义的概念,那么费用也应该是一个狭义的概念,这是匹配原则的基本要求。但笔者认为,采用广义的收入和费用概念似乎不妥。这是因为损益是企业管理当局无法控制的边际性、偶发性损益。提供包括收益和损失在内的收支指标,并不能说明管理当局的“管理责任”,也不利于管理者加强对内部责任单位(或人员)的绩效考核。因此,使用收入和费用的狭义概念是适当的。正因为如此,笔者认为费用是为了获得收益而发生的资源消耗。(三)费用的特点(1)费用最终会减少企业的资源。这种减少具体表现为企业资产或资源消耗的减少,从这从某种意义上说,成本本质上是企业的一种资源流出,可以理解为流出概念。流出资源的具体形式可以是现金、其他非现金资产、提供劳务等。伴随资源流出的有两种结果:一种是企业资源流出的同时还有另一种资源流入(现金或债权等资产),流入资源的价值总是大于流出资源的价值(产生毛利);另一种是纯流出,即只有资源流出,没有资源流入,或者流出与流入之间的因果关系难以确定。(2)费用最终会减少企业所有者权益。通常情况下,资本流入(收益)会增加企业所有者权益,资本流出则会减少企业所有者权益,即形成企业的成本。根据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当企业资源流出(资产减少)时,如果负债不变,企业所有者权益必然减少;或者当资产不变而负债增加时,也会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减少,这是企业发生费用的两种基本形式。但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有些资产减少不应计入费用,如抵债资产减少、股利分配导致的资产减少等。(3)费用的发生是企业的主动行为。虽然费用的发生会降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但是,它所获得的收益必须或者是成本,是决定收益的关键因素。没有成本,就没有收入。因此,为获取收益而进行的成本行为是企业日常活动的基点,是企业主动的、预期的经营行为,这也是费用与损失的根本区别。损失和费用虽然与企业计算净收益有关,但都是当期收益的减法。但从理论上讲,收入的计算只能包括费用与收入的比例。损失是企业边际或偶发的资源减少,只是收入的纯粹扣除,不属于企业做出的努力。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按照费用与收入的关系,费用可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是指与收入直接相关的费用它是为了获得收益而必须付出的代价,其价值直接从已实现的收益中得到补偿。比如销售商品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还有一些其他业务支出(因为其他业务支出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所以笔者建议将其他业务支出也分为直接费用-其他业务成本、间接费用-其他业务支出,以揭示补充业务效益的信息)。间接成本是指与收入没有直接关系的成本。它不是为了获得收入而必须发生的成本。成本发生了,不一定会产生收入,但确实是获得收入应该发生的成本,比如广告费、员工培训费等。间接成本是企业的纯成本。根据重要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的要求,间接成本只能从当期收入中扣除并获得价值补偿。间接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和财务费用。2.成本的概念和特点(1)成本的广义概念(1)在美国协会(AAA)下属的成本概念和标准委员会于1951年发布的《成本概念和标准委员会报告》中,对成本的定义是:“成本是指为实现某一特定目的而发生或应当发生的价值牺牲,可以用货币单位计量。”(2)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在1957年发布的《会计术语公报第4号》中对成本的定义为:“成本是指为了取得商品或服务、支付现金或转移其他资产、发行股票、提供服务或发生负债而以货币计量的金额。成本可以分为两部分:未消耗成本和过期成本。未消耗成本可由未来收入承担,如存货、待摊费用、厂房、投资、递延费用等,而已消耗成本不能由未来收入承担,因此应列为减除当期收入或借记留存盈余,如销售产品或其他资产的成本、当期费用等。“(3)在《会计理论》一书中,美国名门望族埃尔登·亨德里克森是对的成本的定义是:“成本是为了获得某种财产或某种服务而支付的现金或其他费用。”(2)狭义的成本概念。我国财政部制定的《企业会计制度》对成本的定义是:“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广义的成本是指企业为获得一项资产或一项服务而支付的成本,狭义的成本仅指为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而支付的成本。无论哪种成本观,企业成本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一项资产或一项服务。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企业会消耗(牺牲或付出)资源。因此,为了厘清成本的内涵,梳理成本的外延,消除各学科之间成本概念的矛盾,真正体现成本概念的本质特征,广义成本概念更符合这一概念。因此,笔者认为成本是为获得一项资产或某种服务所付出的代价。(三)成本的特点(1)成本是衡量资源转化的尺度。在商品经济社会,企业要获得一种资源,就必须牺牲另一种资源,这是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那么,被收购资源的记录价格是多少?现行制度(或标准)是以成本为基础的,即企业为获得这种资源支付多少价格(成本),就是所取得资源的入账价格(历史成本)。成本没有独立的存在形式。它必须依附于特定的资产或服务。脱离具体资产或服务谈成本是没有意义的。成本只是用来说明企业为获得一项资产或一项服务付出了多少,因此成本是衡量资源转化的尺度。这也正好解释了为什么会计要素中没有成本要素。(2)成本不减少所有者权益。因为成本是衡量企业资源转化的尺度,企业发生的成本并不发生纯粹的资源消耗,而是资源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企业的资源总量没有变化,所有者权益也就不会减少。这是成本与费用的根本区别,也是“成本”“成本”和“成本”的区别。(四)成本的本质和分类(1)成本的本质。成本的本质是企业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付出的代价。其成本的内涵是什么?马克思曾分析过产品成本的经济学内涵,指出以资本主义方式生产的每一种商品W的价值,用一个公式表示为W=C+V+M。如果从这个产品的价值中减去剩余价值M,那么留在商品中的只是生产要素上消耗的资本价值C+V的等价或补偿价值。C+V是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资本消耗,称为成本。因此,成本的本质是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和活劳动成本为劳动者自身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虽然马克思这里的成本仅指狭义的产品成本,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马克思所分析的产品成本的本质中抽象出一般成本的经济本质,即成本的本质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需要补偿的价值而不是可分配的价值。具体数量项目包括生产资料消费(c)和活劳动消费(v)。(2)成本的分类。企业发生的成本必然导致资源的相互转换。其结果有两类:一类是外部交易引起的资源转换,如机器设备购置,产生固定资产购置成本;对外投资形成投资成本等;另一种是企业内部不同资源的相互转化,如收集原材料生产产品,形成产品的生产成本。无论是对外交易,还是企业内部形成的资源转换成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资源转换的等价性,即转换过程中不产生收益。也就是说,在对外证券投资过程中,股票(或债券)投资中已经包含的现金股利(或利息)不能作为投资收益,而是作为预付款的理论依据。根据成本与其归属对象的明确性,成本可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与特定对象有直接联系,按照特定标准可以直接归属于该对象的成本。直接形成这是成本的主体,受价格、劳动生产率、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影响。间接成本是指与特定对象没有直接联系,按照特定标准不能直接归属于相关对象的成本。间接成本除受价格、劳动生产率等因素影响外,还受分配标准、分配方式等主观因素的影响。揭示成本的内涵,根据成本的本质梳理成本的外延,可以很好地区分成本与费用、支出等概念的关系,也可以使机会成本、作业成本、产品成本、投资成本等各种成本概念协调一致。